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军官兵的信息化素质普遍比较低。由于科学文化基础的“先天不足”,使他们在信息化建设上力不从心。甚至有相当多的专业人员只能从事一般的设备维护工作。院校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需要,信息化知识教学的比重偏低。信息化“五类人才”普遍发展不均衡,相互之间缺乏高度融合和协调互补,没有真正形成“人才链”。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加上部队人才政策机制的相对滞后,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需要的进不来、进来的用不上,用上的留不住”。分布也不合理。上层和中心区域“人才相对过剩”,基层和边远地区“人才相对紧缺”。官兵在信息化条件下接受的严格训练不够,有参战经历的人才少等等,已经成为影响我军信息化人才建设的“短板”。瞄准世界军事变革的前沿,抓住机械化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在争夺信息化军事人才制高点上形成有效突破,科学谋划和构建我军信息化人才资源的开发战略,是摆在我军信息化人才建设面前的迫切任务。
院校在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起主导作用。西方军事教育学者苏尔宁说:“就实质而言,军事领域里正以隐蔽形式进行着世界各国及军队间的教育对抗,其目的在于争夺控制技术活动中的人的领先地位。”充分发挥院校“主渠道”作用,形成多路并举的多元化培养格局,是我军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必由之路。一要创新培养模式。以学科信息化为主线、以信息科学为中心,以教育信息化为目标,从信息化战略谋划、信息化战争理论、信息化办校治学、信息化装备研发、信息化体系构建、信息化人才工程等方面着手,深化院校改革和教学改革,增设相关专业,调整培养方向,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培养层次,建立“体系严密、内容宽泛、重点突出、适度超前”的教学内容体系,全方位打造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二要拓宽培养渠道。在充分发挥军队院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广泛利用社会智力资源,逐步形成以军队院校培训为主、国内外教育资源为辅,多种渠道并举的培训格局。一方面,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共育人才,形成军地兼容、优势互补培训人才的有效机制,把国内信息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吸引到军队,大胆地委以重任,提升部队信息人才的技术层次。另一方面,按照“以我为主,学我所需,为我所用”的原则,通过选派留学生、出国考察、召开军事学术交流会和联合军演等形式,学习借鉴外军在信息化军事人才战略发展建设的成功经验,有效发挥“后发展效应”。三要加强实践锻炼。加强实践锻炼,是信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仿真训练,网上演兵、网上对抗,“电脑上打仗”和到部队代职、任职,参加各类实战演习等“准战场”摔打、锻炼,使官兵熟悉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理论、作战样式和作战行动,丰富战场理论,积累实战经验。四要优化育人环境。环境影响人、机制激励约束人。完善人才奖惩措施,奖优罚劣,对有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大力宣扬优秀人才典型,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科学研究团结协作、集智攻关的良好机制。为那些有志于献身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优秀人才创造条件,激发人才创业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