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 自由 理想世界 公共主义 生态主义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主体性一词的原始释义认为主体性有自在的自因性和自为的自因性两种,而理想世界就是自在的自因性和自为的自因性都获得实现的大公共主义世界。马克思的communism概念除共产主义外,还有多个含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由个性主义和生态主义。未来的理想世界应该把理想世界的两个维度统一起来。
作者介绍
王晓华,1962年生,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哲学、文艺学、戏剧研究。
--------------------------------------------------------------------------------
人的主体性(subjectivity)是按照计划建构世界的能力,它的存在本身就设定了理想世界的存在,我们有权利通过理想世界来评估人类主体性在当下的实现程度,也可以把主体性当作衡量理想世界是否理想的尺度。本文所要做的是后一个方面的工作:对主体性概念的原始意义进行阐释,以此原始意义为依据探索理想世界的应有维度。
既然当代哲学对主体性的意义已经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本文为什么还要寻找主体性的原始意义呢?因为目前流行的对主体性的解释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忽略了主体性的本体论维度,预先在人的存在与其他存在之间设定了鸿沟。然而人是世界的成员而非上帝,人的主体性与物的能动性必然有本体论意义上的联系,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将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性观念悬搁起来,追问主体/主体性的原始意义。本文作为汉语文本将首先对汉语中主体一词进行领受和阐释。"主体"在《新华词典》等权威性工具书中被解释为:(1)事物的主要部分;(2)哲学范畴,与客体相对,指有意识的人,是认识者和实践者。(1)第二个解释已为我们所熟知,它所依据的是主体-客体的二元论,是本文在追问主体/主体性的原始意义时需要暂时悬搁起来的说法,因此,我们只能把注意力转向"事物的主要方面"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解释。何谓"事物的主要部分"?显然指的是某事物之为该事物最根本的东西。人们为什么能够谈论"事物的主要部分"?是因为被谈论的事物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作为个体,它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并在这种意义上是thing-in-itself。亚里士多德称个体为第一本体所强调的正是个体的独立自主品格。(2)他认为本体为一切属性的主体和基础等于说个体是自身的基础,也就是说,个体作为本体是自因的,而这种意义上的本体在古希腊被称为主体(hupokeimenon)。万物自因,万物由于自因而自化和自持,万物皆在自因的意义上是主体,此乃我们的原始释义所得出的重要结论。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这种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主体概念首先与人无特殊关联并且与我(I)毫无关联。(3)自因的个体即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因此,最原始的主体性就是自因性。自因,便是自己是自己存在的理由,亦即自-由。凡主体都是自-由的,只是这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比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由更原始,是后者被超越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最原始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性就是个体存在的自因性(自-由)。
虽然万物皆有主体性,但在人类诞生之前,主体性还仅仅是自在的自因性。"人,物也,万物中有智慧者也"(王充语)(4):作为万有中的一有,人的独特性在于能够有意识地筹划自己的行动,其主体性是自为的自因性。有意识地实现自己的自因性是人类个体的本质。由于人的诞生,主体性生长为自在的自因性和自为的自因性两个层面。自在的自因性乃是自为的自因性被超越的基础,人的主体性天然地被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性所成全。这并不赋予人统治自在的存在的特权,而意味着人在享受创造的快乐的同时对存在的命运负有责任。因此,理想的世界不能仅仅为人而存在,必须是自在的自因性(自-由)和自为的自因性(自由)都获得守护和实现的世界。
既然人是自为的自因性存在,那么,充分实现自为的自因性就同时是人生存的动力和目的,是人对理想世界的必然要求。理想世界有多种级位,最高级位的理想世界必须展现出每个人的主体性(自为的自因性)都获得实现的前景。由于人并不是孤独的身体,而是他的拥有结构(对人的拥有和对物的拥有),所以,设计理想世界在落到实处时便是设计人的拥有结构(个体的和总体的),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设计出能够使个体的主体性(自为的自因性/自-由)获得普遍、彻底、持久实现的所有制。在历史学家普遍认定其存在的原始社会中,生产资料是共有的,属于部族公社整体而非个别人,人对人的占有自然不可能发生,但这种原始的公有制是与人的个体性尚未诞生相一致的,财产权的未分化状态也意味着人的未分化状态即个体主体性还没有生成,单个人只能无条件地隶属于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拥有者的集体,因此,它只能支撑集体的主体性/自由。个体主体性诞生于原始部族社会的瓦解期,在原始公有制消亡的过程中率先拥有了私人财产的那部分人是最早的个体:当单个人能够对着某些财产说"这是我的"时,"我"的意识即个体-主体意识才可能真实地形成并被固定下来,所以,黑格尔把主体? 杂氩撇灯鹄慈肥到沂玖烁鎏逯魈逍缘纳苫啤8鎏逯魈逍运淙皇怯胨接兄埔黄鸬模谠缙诤椭衅诘乃接兄粕缁嶂校偈嗽谡加芯蟛糠稚柿系耐币舱加凶乓栏接谡庑┥柿系拇蠖嗍耍堑闹魈逍缘氖迪忠馕蹲糯蠖嗍说闹魈逍源τ诒话嶙刺挥猩偈瞬庞腥Τ晌鎏?主体。这种状况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至少获得了形式上的否定:资本的自由流动品格使得人对人的固定占有变得不可能,个体的自由劳动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也培育着人普遍的个体意识,对个体的主体性的承认在法律层面被固定下来,主体意识正是在这个阶段普遍地诞生的。然而个体主体性的普遍生成也凸显了资本主义体系的欠缺:在这个通过自由竞争的结果来划分阶层的社会体系中,人的独立性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主体性的实现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拥有资本的多寡,而由于自由竞争总是使大部分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里(5),因此,它对个体主体性的普遍承认仍是形式上的,认为无产者能够和亿万富翁一样实现自己的主体性无疑是幼稚的。正是由于资本主义体系的欠缺,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不少思想家都在对它进行批判的同时构思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在其中,每个人的主体性(自为的自因性)都可以获得? 迪帧T诰咛宓靥教终飧隼硐肷缁嶂埃医缺昊鲋С耪庵稚杓频纳缁岱⒄雇际剑?/P>
原始社会--实现共同体的主体性
阶级社会--实现部分人的主体性
理想社会--实现所有人的主体性
在马克思看来,原始社会作为以"人的依赖性"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不可能将所有人造就为个体,阶级社会由于生产资料与大部分人的分离也只能使个体主体性的实现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因此,只有一种生产资料受"联合起来的个人支配"的社会才能使人的主体性获得普遍实现,这个社会就是communism社会。我们以前将communism译为共产主义,实际上只凸显了communism概念的一个含义,而communism概念是多义的。(6)在communism的多维含义中,生产资料的联合所有制乃是全面实现个体主体性/自由的手段,个体主体性的普遍实现才是终极目的:马克思明确指出communism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它排除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7)在其中"个人是作为个人参加的",(8)因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9)所以,这种社会形态可以最恰当地称为"自由个性社会"。(10)也就是说,马克思的communism概念植根于西方的自由主义传统。(11)但是通过使生产资料受联合起来的个人支配而实现所有人的主体性自由在实践上有巨大的难度:如何使生产资料在这个过程中真实地为每个人所有呢?它是否排斥自由竞? 咳绻懦猓敲矗鎏宓闹魈逍曰岵换崾艿窖挂稚踔廖薹ㄊ迪郑刻热舨慌懦猓岵换嵝纬尚碌慕准斗忠岸氐街挥胁糠秩瞬拍苁迪肿约旱闹魈逍缘淖刺吭谏柿鲜芰掀鹄吹母鋈丝刂剖辈豢赡苊扛鋈硕疾斡肷柿系墓芾恚芾砩柿系娜讼匀槐炔还芾砩柿系娜烁媸档卣加猩柿希跹乐剐碌奶厝ń撞悴考热蛔钪找缮偈斯芾砩柿希潜厝辉诠芾砩柿系耐惫芾硭屑宄稍钡纳睿笳吣扇胪骋坏募苹际街校鎏宓淖杂捎秩绾位竦帽Vぃ恳詂ommunism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实践也证明了上述困境的现实性:在私有财产被废弃之时,一个强大的管理机构即告成立,它在管理生产资料的同时也管理人们的生活;这个管理阶层在为理想的光辉所照耀被建设新社会的激情所推动时,尚能保持其纯洁和公正,整个社会也会涌现出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呈现出人与人和谐平等的幸福场景,但在"革命后的第三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不平等显现出来后,源于理想的个体热情就会弱化乃至消失,将社会总体生活纳入计划所形成的惰性和僵化状态则会暴露无遗;二十世纪进行社会主义实验的国家都曾走向集权主义,是有其逻辑上的必然性的,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所进行的改革实际上意在将社会主义与市场? 媒岷掀鹄矗由鲜隼Ь持型晃А2鲜隼Ь车墓丶蛎挥薪饩龈鎏逯魈逍杂氩撇ǖ墓叵滴侍猓焊鎏逯魈逍栽谝豢季陀氩撇底牛踔量梢运稻褪遣撇ū旧恚虼耍绾卧谏柿瞎兄频那榭鱿卤Vじ鎏宥陨柿险媸档赜涤惺潜匦虢饩龅哪烟狻B砜怂荚诠顾糲ommunism社会时也部分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称communism社会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2)说明他思考过个体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具体机制。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资本主义股份制曾给他很大启发,以至于他认为"资本主义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也应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