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解青蛙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理解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及变温动物的概念;了解其它的两栖动物及两栖动物的起源,了解保护青蛙的意义。在了解其它两栖动物的基础上掌握两栖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青蛙的解剖,学会解剖青蛙的基本方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通过本章有关知识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青蛙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了解两栖动物的起源及纲的主要特征,继续培养学生的生物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对保护青蛙意义的了解,继续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青蛙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殖发育的特点是学生掌握两栖纲主要特征的基础,这两部分知识都有助于使学生理解两栖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有利于培养学生两个适应性的观点。所以,青蛙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生殖发育的特点及纲的主要特征应作为本章的重点。
2.青蛙的循环系统,无论从心脏的结构还是循环的途径都比鱼类复杂,特别是它的两条循环途径:肺循环和体循环比鱼的一条循环途径要复杂得多,学生接受起来会感到有较大难度,对心室内动脉血、静脉血的部分混合,导致这部分血输送氧气的能力较低,学生会感到不好理解,所以青蛙的循环系统应作为本章的难点。
3.正确解剖观察青蛙,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青蛙适于两栖生活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纲的主要特征,并理解两栖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解剖青蛙、观察它的内部结构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而且青蛙的内部结构也比较复杂,所以解剖青蛙及观察的方法也应确定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一)引言:
复习鱼纲的主要特征,当学生答出鱼纲的主要特征后,出示青蛙的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指出该动物的名称,并说出它属于哪一类动物。学生答出是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后,(若不知属于哪一类,教师告诉学生。)告诉学生我们将以青蛙为例了解两栖纲的主要特征,由此引出本章的课题。
(二)新课:
1.青蛙
(1)青蛙的生活环境和食性
关于这部分教学可以先给学生提出2个问题让学生回答:①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里?②青蛙以什么为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回答出这样两个问题。当学生答出后,给学生展示青蛙的生境图(条件好的学校可给学生放青蛙生活环境及捕食的录像),最后教师小结学生讨论的情况,概括出青蛙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里。它主要以一些农业害虫为食,每只青蛙每天要吃掉60多只害虫。青蛙为何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捕食那么多的害虫呢?这是与它的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等分不开。
(2)外部形态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把学生分成组,观察活的青蛙的外部形态,注意与鱼比较,提出思考题。分组观察讨论后,填写观察记录,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
①在学生观察时,提出以下几道思考题:a.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青蛙的体色一样吗?青蛙这样的体色对它的生活有何意义?(此道思考题要回答好,就要结合青蛙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境图,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让学生观察。之后,再观察活青蛙的体色,想想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b.青蛙与两栖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有哪些?为什么?c.青蛙的皮肤有何作用?若将青蛙放在干燥处或把皮肤涂上油脂,有何现象?为什么?d.青蛙有哪些形态特点比鲫鱼复杂高等?
②学生在认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回答以上问题。生活在水草丛生池塘里的青蛙,体色是草绿色的,在无绿草的水沟里,体色是带灰棕色的。青蛙的体色与环境色彩比较一致,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以便更好地在水里和陆地上生活。关于第二道思考题,让学生从青蛙的体色、皮肤、头部的感觉器官及四肢等特点归纳适于两栖生活的特点,并完成以下观察实验记录表:
通过观察分析可知:皮肤具有呼吸的作用,若皮肤干燥或涂上油脂,皮肤就不能进行气体交换了,这样青蛙就会死亡。青蛙的感觉器官比鱼发达,眼和耳感觉敏锐,又有鼻孔,这样使青蛙能适应在陆地生活,另外青蛙有比鱼的偶鳍更进化的运动器官——四肢。它的四肢分节,这样不仅可较好地支持身体,而且在陆地上运动能比较灵活,显然它的四肢比鱼的偶鳍要复杂高等。
关于蛙眼对活动的目标有反应,对静止的物体视而不见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证实。在盖有细铁纱的玻璃缸内放进饥饿的青蛙,再放进几只活苍蝇或飞虫,观察它跃起捕食的情况,(也可以在细线上拴上死苍蝇或小昆虫在青蛙眼前晃动,青蛙也会跃起捕食,若在细线上拴上死苍蝇,细线上苍蝇不晃动,它就不会捕食。)当然这方面知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录像或者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设计实验来证实。借助蛙眼,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点“电子蛙眼”这样的仿生学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动物学的兴趣。
③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进行小结,从体色、皮肤、头部的感觉器官、四肢等方面归纳出与青蛙两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理解青蛙适于两栖生活,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3)结构和生理
这部分知识可利用青蛙分层剪贴图,组织学生分组用边解剖、边观察、边讨论的方法来学习。
带领学生解剖时,充分利用好剪贴图及教材P65的图,要求学生正确地使用解剖用具,做好示范,方法步骤演示正确、清楚。
①呼吸系统
对照青蛙的剪贴图,找到心脏两旁的2个囊状的肺,用细玻璃管插入青蛙的喉部,向管里吹气,使肺膨胀起来,仔细观察肺的结构,思考以下问题:a.肺是适于生活在什么环境下的结构。b.蛙的肺能完全满足陆地上生活吗?为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能答出:蛙具有了肺,显然能用肺呼吸了,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所以呼吸系统具有肺是对陆生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但是蛙的肺结构简单、原始,仅靠肺呼吸还不能完全适应陆地生活。因此还必需皮肤辅助呼吸。
②循环系统
观察蛙的心脏跳动,注意心房和心室的交替收缩,对照P61图Ⅲ-52青蛙循环系统示意图,辨认心房、心室及与心脏相连的肺动脉、肺静脉、体动脉、体静脉。提出以下思考题:a.蛙的心脏与鱼的心脏相比有何不同?b.与蛙心脏的几个腔相连的血管分别叫什么?c.蛙与鱼的循环途径相比有何不同?d.说出蛙循环途径并用简图表示其过程。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后能答出:鱼的心脏是一心房一心室,而蛙的心脏则是由左右两个心房及一心室构成的。与左心房相连的是肺静脉,与右心房相连的是体静脉,与心室相连的是肺动脉和体动脉。(第二道思考题学生回答有困难时,可先让学生复习动脉和静脉的概念。)这样他们就很容易地想到肺动脉和体动脉都是与心室相连的,当心室收缩时,其内的血液就会流到这两条血管里,肺静脉和体静脉都是与心房相连的,并通过这两条血管把血液运回到心房,把血液由肺运回左心房的是肺静脉,把血液由身体其它部位运回右心房的显然是体静脉。鱼的循环途径是一条,而蛙则是两条。体循环途径是:心室收缩,含氧较多的动脉血流入体动脉,经过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之后,变成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再经体静脉回到右心房,右心房收缩,这部分静脉血进入心室。接下去进入肺循环:心室收缩,含氧少的静脉血流入肺动脉,经过肺部毛细血管之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再经肺静脉进入右心房,右心房收缩,这部分动脉血进入心室。由于只有一个心室,因此,心室中同时有动脉血和静脉血,故有一部分混合起来。(血液循环途径学生说出来有困难,教师可以利用血液循环途径的示意图,引导学生一步步回答,并给予提示。)学生讨论了以上问题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或在纸上画出蛙血循环途径的简单示意图。
教师对蛙循环系统的结构及循环途径小结,强调蛙比鱼循环系统的高等之处,并补充或纠正学生所画的血循环途径的示意图。可表示如下:
蛙由于出现了肺,使它具有了肺循环的循环途径,这样使它能适应陆地生活,但它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陆地生活。在冬季比较冷的时候,要进行冬眠,以度过寒冷的季节。它显然是变温动物,可以让学生从循环系统的特点来分析它为什么是变温动物。引导学生答出:蛙的循环系统虽然比鱼复杂、高等,但它只有一个心室,有一部分混合血,这种血输送氧气的能力较低,这样就导致蛙的循环系统的机能还很不完善,不能完全适应复杂的陆地生活,属于变温动物。变温动物不仅与循环系统的结构有关,还与它的呼吸系统(主要是肺)的结构有关,此外还与它身体表面没有羽毛和皮毛等专门的保温结构有关。
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养料和代谢废物。
三、第二课时
③消化系统
让学生掰开青蛙的上下颌,注意看口腔及舌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对照剪贴图或解剖图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次观察咽、食管、胃、肠、泄殖腔孔,找到肝脏、胰腺和胆囊。思考:青蛙在消化系统的结构上有哪些特点是与它捕食昆虫的惊人能力相适应的。学生思考后能答出:蛙的口腔宽大、上颌和口腔上方有细齿,舌倒生较长,表面有粘液,能从口腔翻出,能快速准确捕捉到昆虫;胃呈袋状,能容纳较多食物,所以,青蛙有惊人的捕食能力,每天能捕捉大量的害虫,成为农田的卫士。(可以把蛙的胃解剖开,进一步了解它的食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演示青蛙捕虫的录像。
教师对青蛙适于捕食活昆虫的消化系统特点进行小结,重点突出口腔、舌及胃的特点。青蛙能在复杂的陆地上生活,还与它的神经系统有关。
①神经系统
展示蛙和鱼的神经系统的挂图,使学生了解蛙和鱼的神经系统都是由脑、脊髓和神经构成的,对照挂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观察蛙和鱼神经系统的浸制标本),重点观察蛙和鱼的大脑,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