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城建个高尔夫球场,会有多少人来光顾?一个一般性城市建个规模巨大的会议中心,一年能用上几次?这种建设的后果往往是高楼闲置,场馆衰败,不但人气没聚得,经济还伤了元气。
敢想敢干,勇气可嘉。但搞建设,光有勇气不行,还要看是否切合实际,要经过一系列科学论证和调查研究。这样才能避免决策失误。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士明明知道一项工程不宜上马,还是拿出浮夸的统计数据和虚假的调查报告。说什么,条件十分成熟,群众强烈呼吁,似乎不立即上马就会贻误了发展的时机。而有的领导以为这就是对自己工作支持,所以一桩桩名为办大事、聚人气,实为耗民财、失民心的工程就这样搞起来了,而且越搞越离谱。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需要创造性。但创造性不等于异想天开地超越、跨越。发展有一个过程,加快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所谓“大建设促大发展”,不顾地方经济承受能力,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这样的决策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实践证明,建设必须循序渐进。紧迫感要强,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盲目冒进。
把工程当作“政绩”来做,不求实效,劳民伤财,这种不惜以人民的血汗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行为,会造成极严重的后果。因而,改进作风就要反对图虚名而招实祸的形式主义。对事关地方发展的大工程,一定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在科学而不是敷衍论证的基础上拍板。还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标准,不能只凭表面的东西判断一个干部做了多少事,出了多少成绩,让那些虚报浮夸、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者无机可乘。这样,就能在干部中倡导按客观规律办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好风气。
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势头很好,家底比过去是厚实多了,但如果头脑发热,花钱大手大脚,是很不应该的。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现在有不少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有许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要办,对这些漠然视之,而去搞什么奢华的脱离实际的建设“壮举”,不仅有违于党的根本宗旨,也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