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对国际贸易理论贡献最大的当数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李嘉图之前,在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只能出口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才能从国际贸易中得到收益。按照这种理论,国际贸易的范围,包括国家和商品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倘若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具备优势,那么这个国家便不能出口任何商品,而由于进口终归要由出口所得来支付,那么这个国家也就不能进口任何商品,因此,该国便不能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的理论改变了这一认识,从而给国际贸易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并使各国找到了自己参与国际贸易的实践准则。李嘉图以英国和葡萄牙两国为例说明他的理论。他假定英国生产一单位毛呢要100人/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葡萄酒用120人/年的劳动;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毛呢用90人/年的劳动,生产葡萄酒用80人/年的劳动。按绝对优势理论,这两个国家之间是不可能进行贸易的。因为英国在任何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具备优势,所以不能出口;因为不能出口,当然也就不能进口。而李嘉图认为这种结论是不对的,英国可以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毛呢,而进口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葡萄酒。同样,葡萄牙生产葡萄酒比生产毛呢有比较优势,因此可以出口葡萄酒而进口毛呢,这样两国都可以从贸易中得到好处。李嘉图由此提出国际分工理论,认为英国可专门生产毛呢,而葡萄牙专门生产葡萄酒。这一理论可用下表表示。
表1 分工前所需的劳动量
1单位酒 1单位毛呢 共计
英国 120人/年 100人/年 220人/年
葡萄牙 80人/年 90年/年 170人/年
两国相加 200人/年(2单位酒) 190人/年(2单位毛呢) 390人/年
表2 分工后所需的劳动量
2单位酒 2单位毛呢 共计
英国 —— 200人/年 200人/年
葡萄牙 160人/年 —— 160人/年
两国相加 160人/年(2单位酒) 200人/年(2单位毛呢) 360人/年
从上表可以看出,由于按比较优势进行了国际分工,两国生产同样数量的葡萄酒和毛呢所需的劳动量由390人/年减少到360人/年,即节约了30人/年。其中英国节约了20人/年,葡萄牙节约了10人/年。这些被节约的劳动力再从事生产,其产品便成为国际贸易的收益。这无疑在原有的产品总量上有了一个增加量,使人们能消费更多的产品,从而增加了福利。
这样,李嘉图把在两国之间进行成本比较改为在国内商品之间进行成本比较,就为各国都可以参加国际贸易并能从中获得好处的自由贸易主张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比较成本说(亦译作比较优势说)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国际贸易的万古不变的理论,并一直占居主导地位,其他经济学家只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补充,包括进行一些庸俗化。
马克思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创立了彻底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说:“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他又说:“但是,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还会由于下述情况而发生更大的变化:只要生产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614页。)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国生产率较高的部门的劳动在国际上会被当作强度较大的劳动,因此能表现为更多的货币;如果用这些货币从国外换取本国生产率相对不高的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则无疑会节约社会劳动。而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价值又总是物化在一定的使用价值上。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成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48页。)节约社会劳动便是增加社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