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标准成本制度 作业长 财务人员 降低成本
标准成本制度产生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美国。我国关于标准成本制度尚处在概念介绍的阶段,企业实务中应用的不多。宝钢1995年着手推进标准成本制度,1996年正式采用标准成本制度,包括标准成本的核算体系及管理体系。通过这5年来的推进,宝钢在成本管理上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丰富了管理会计中有关标准成本的内涵。本文拟结合宝钢的实际,谈谈标准成本制度的内涵及在标准成本制度下作业长和财务人员在降低现场成本中所起的作用。
一、标准成本制度的内涵
标准成本制度是指围绕标准成本的相关指标(如技术指标、作业指标、计划值等)而设计的,将成本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标准的制定、成本差异揭示及分析、成本差异的帐务处理三部分。
根据我们实践中的体会,标准成本应依据各生产流程的操作规范,利用健全的生产。工程、技术测定(包括时间及动作研究、统计分析、工程实验等方法),对各成本中心及产品订定合适的数量化标准,再将该数量化标准金额化,做为成本绩效衡量与标准产品成本计算的基础。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成本中心的制定
标准成本的首要问题便是制定成本中心,以衡量其绩效,分清各部门的责任。成本中心是成本收集的最小责任单位,它有三个特点:一是要确定责任区域,二是要在一定主管控制下,三是它为最小成本责任中心。
我们在实践中认为,对于某种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所经过的并且有投入、产出的单元都为成本中心,一级成本中心一般为一个厂,二级成本中心为分厂,三级成本中心为作业区。成本中心按其功能又可区分为生产性成本中心、服务性成本中心、辅助性成本中心和生产管理性成本中心。这样我们既可衡量一级成本中心的绩效,也可根据需要来衡量二级成本中心、三级成本中心的绩效。下图为成本中心的层次图:
(二)成本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成本标准是针对明细产品(产品大类十材质十规格)在各成本中心而制订的,它分为消耗标准和价格标准。而消耗标准又分原料消耗标准、辅料消耗标准、直接燃动力标准、直接人工标准和制造费用标准;价格标准分为物料价格标准、半成品价格标准、能源价格标准和人工价格标准。
消耗标准制定的依据为工艺技术规程、生产操作规程、计划值指标、历史消耗资料,而价格标准制定的依据为成本补偿。具体方法为:
1、原料消耗标准是指明细产品在各成本中心的单耗,即投/产出,它应由成本中心的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一道投技术规程制定。
2、辅料消耗标准的制定应考虑历史消耗资料及生产操作规程、计划值。
3、对于直接燃动力、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标准的制定,则可按产品的生产难易程度(即机时能力)制定,某产品的机时能力指1小时可生产多少吨。这些标准可按其倒数制定。如:某明细产品制造费用标准=(该成本中心平均机时能力
/该产品机时能力)×(该成本中心制造费用总额/该成本中心总产量)。
4、价格标准可按成本补偿的原则制定。
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教训是,成本标准不能光由财务部门、生产厂及财务人员制定,而一定要有一个权威机构制定和修订标准,制定标准的人员应由工程技术方、生产方、财务方的人员一道参与。
(三)成本差异的揭示及分析
成本差异分为消耗差异和价格差异。
消耗差异=标准价格×(实际消耗一标准消耗)
价格差异=实际消耗×(实际价格一标准价格)
对于三级成本中心(作业区)的差异,由于定好了价格标准,因而在此不揭示价格差异,只揭示消耗差异。如下表(数据为假设数据):
二级成本中心、一级成本中心的差异揭示格式与三级成本中心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