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原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研制和修订组负责人之一;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地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核心成员。
从2001年秋起,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分批进行实验。2003-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成立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教育部组织进行大规模的问卷和座谈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全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42个国家级实验区,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初,修订组对实验稿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稿。
一、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评价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实验区的地理教师对于实施多年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对于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标准、实施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方面的设计和安排,70%至90%的教师认为“好”和“较好”。
在座谈调查时,教师们认为,“从总体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改革”,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以及学生、学科和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所提出的新要求”,能够“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伦理观”,“课程标准设计有重大突破,提升了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价值”,“课程标准的亮点是:紧扣时代脉搏;教学理念先进;课程评价富有创新性;教学内容结构设计灵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目标陈述指导性强”。教师们普遍认为,“随着实验的深入,明显感到对地理课程标准的把握比开始时更准确、理解更深刻,也更能体会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且,他们认为“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新颖、目标明确,课程内容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灵活,指导性强,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实验区地理教师也提出了课程标准本身及其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部分内容标准不够明确,教学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部分“活动建议”实施困难较大,野外实践活动受到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设备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是一个普遍面临的困难;实践中评价方式与传统考试形式之间存在矛盾,尤其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地理教师所教班次多,学生数量大,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感到紧张;建议建立专门的部门为教学提供各种配套的教学资源服务,如教学资源库、课件库、标本库、图片库以及学生活动基地、学生试验基地等等。教师们还提出了400多条包括文字、标点在内的具体修改意见。实验区地理教师的宝贵意见为课程标准的修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修订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基本原则
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突出地理课程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公民方面的独特价值,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二)总体思路
根据实验区的调查结果,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原来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以及“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实施建议”的基本组成等均保持不变。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强化国家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首先,审视课程标准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学科中的渗透情况。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在课程标准中体现时代精神。在课程标准中,这一点突出体现在“课程性质”的“思想性”中。地理课程的“思想性”是指“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的内容。”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把“和谐”的概念引入地理课程。
其次,注意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例如,在修订后的“前言”中,提出地理课程有助于“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在“课程性质”中增加“生活性”的内容,再次强调“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增加“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法引导功能”一条,突出了地理教材要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理念;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增加了“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突出地理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利用学生学习体验的要求。这些都是为了巩固和深化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再次,进一步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能力为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地理课程“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在“课程性质”中,增加了“实践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引导教学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进一步阐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
对“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进行部分调整和修订,增强了课程标准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仍将地理课程的性质定义为“兼有自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的基础课程”,不同的是补充了五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以便帮助地理教师更好地把握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并在教学中予以体现。“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将原来的6条理念精简为3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条理念,比以前阐述得更为简洁、明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实验稿中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3条理念的相关内容,分别并入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之中进行阐述。
地理课程总目标中增添了一小段文字:“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方面的修订主要集中在对目标阐述的前后顺序和文字表述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增强防范自然灾害”、“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等内容。已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吴传钧先生曾经在审定地理课程标准时说过,“因地制宜”是经济地理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用很大,要大力宣传。这次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中补充这一条目标,而且是属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体现了对“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视。增加的其他内容则反映了近些年社会发展对强化学生“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观的迫切要求。与此相对应,课程内容部分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例如,“地球与地图”部分将“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这一条“标准”修订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国地理部分将“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这条“标准”修订为“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均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三)删减不适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删减了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或是因为实验证明该内容相对难度较大,不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或者因为与其他学科有重合,而在其他学科学习更恰当。例如,在“世界地理”部分删去“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等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等内容;“中国地理”部分删去“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有关资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等的内容;“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的标准要求过高,修改为“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在确定具体的删减内容时,一方面要根据实验区教师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考虑删减该项内容是否会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以原“世界地理”中“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的内容为例,该项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不少困难,究其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事实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这两个概念在实际中使用存在模糊不清的状况,有些经常讲到的大国,人们都很难确切地将其划到某个国家分类中。这样的概念还要求学生“运用数据和实例”学习就更加困难,而删减这样的内容并不会对初中学生地理认知结构的形成造成缺陷,所以修订时做了删减。
再例如,“世界地理”部分删除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就是考虑到该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有交叉且地理性不强的问题。
(四)明确或细化标准的要求
此次修订中,对实验区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一些“内容标准”加以修订,对部分“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做了修饰。
根据实验区教师的反馈意见,这次修订修改了一些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分解了某些标准,以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国地理”中“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这条“标准”被认为过于笼统,不便于教师把握,这次修订为“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适当补充必要的内容
在初中学生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考虑到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和身心发展,更好地反映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课程标准适当补充增加了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必需的,以及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新内容。例如,“地球与地图”部分“地球和地球仪”单元增加了一条“标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在“中国地理”中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以及“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要求,因为关于外流河、内流河及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水资源的知识和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国情,对于学生的生活及终身发展都是非常有用的;补充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也是为了使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六)重新整合“活动建议”
“课程内容”部分的“活动建议”是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幅度较大的部分,主要解了原有“活动建议”比较零散的问题。修订后的“活动建议”先用一句话概括与相关部分内容最适合的活动方式,再列举一些具体建议。例如,在“地球与地球仪”部分,“活动建议”为:“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例如,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
(七)增强“实施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实施建议”仍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只是顺序有所调整。修订后的“实施建议”增强了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的相关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建议”强调了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和课程标准的作用,指出教学中“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从“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删去了原有的教学“案例”,改用举例的方式。
“评价建议”部分根据实验区教师和课程评价专家的意见进行了重写,从“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四个方面展开阐述,提出“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强调“评价应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建议“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指出“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与“教学建议”一样,“评价建议”部分也删除了原有的评价“案例”。通过举例,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分别进行了剖析。建议的评价方法有“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方法”等。“评价建议”最后指出:“给学生作出评价结论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教材编写建议”修订后明确指出,地理教材不仅仅是指教科书或课本,还包括“教师教学用书、地理图册等”,但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以对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建议为主,提出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要“使地理教科书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教材编写建议”仍从五个方面阐述,但具体表述进行了修订,改为“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设计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法引导功能”和“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内容呈现方式”,更加明确地理教科书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
修订后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在阐述“建设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时,增加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的要求;新增了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为标题的建议,指出“有条件的教师可以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取各种适用于地理教学的电子资源,如地理图像、地理视频、地理动画、地理书籍、电子教案等。网络资源的特点是形式多样、数量巨大、获取方便、内容新颖、成本较低,是地理教学极为重要的资源库”,体现了新课程“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等课程理念的综合精神,并为地理教师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提供了具体的建议。^
陈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原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研制和修订组负责人之一;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地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核心成员。
从2001年秋起,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分批进行实验。2003-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成立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教育部组织进行大规模的问卷和座谈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全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42个国家级实验区,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初,修订组对实验稿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稿。
一、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评价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实验区的地理教师对于实施多年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对于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标准、实施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方面的设计和安排,70%至90%的教师认为“好”和“较好”。
在座谈调查时,教师们认为,“从总体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改革”,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以及学生、学科和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所提出的新要求”能够“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伦理观”,“课程标准设计有重大突破,提升了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价值”,“课程标准的亮点是:紧扣时代脉搏;教学理念先进;课程评价富有创新性;教学内容结构设计灵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目标陈述指导性强”。教师们普遍认为,“随着实验的深入,明显感到对地理课程标准的把握比开始时更准确、理解更深刻,也更能体会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且,他们认为“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新颖、目标明确,课程内容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灵活,指导性强,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实验区地理教师也提出了课程标准本身及其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部分内容标准不够明确,教学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部分“活动建议”实施困难较大,野外实践活动受到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设备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是一个普遍面临的困难;实践中评价方式与传统考试形式之间存在矛盾,尤其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地理教师所教班次多,学生数量大,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感到紧张;建议建立专门的部门为教学提供各种配套的教学资源服务,如教学资源库、课件库、标本库、图片库以及学生活动基地、学生试验基地等等。教师们还提出了400多条包括文字、标点在内的具体修改意见。实验区地理教师的宝贵意见为课程标准的修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修订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基本原则
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突出地理课程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公民方面的独特价值,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二)总体思路
根据实验区的调查结果,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原来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以及“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实施建议”的基本组成等均保持不变。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强化国家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首先,审视课程标准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学科中的渗透情况。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在课程标准中体现时代精神。在课程标准中,这一点突出体现在“课程性质”的“思想性”中。地理课程的“思想性”是指“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的内容。”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把“和谐”的概念引入地理课程。
其次,注意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例如,在修订后的“前言”中,提出地理课程有助于“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在“课程性质”中增加“生活性”的内容,再次强调“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增加“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法引导功能”一条,突出了地理教材要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理念;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增加了“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突出地理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利用学生学习体验的要求。这些都是为了巩固和深化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再次,进一步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能力为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地理课程“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在“课程性质”中,增加了“实践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引导教学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进一步阐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
对“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进行部分调整和修订,增强了课程标准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仍将地理课程的性质定义为“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的基础课程”,不同的是补充了五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以便帮助地理教师更好地把握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并在教学中予以体现。“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将原来的6条理念精简为3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条理念,比以前阐述得更为简洁、明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实验稿中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3条理念的相关内容,分别并入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之中进行阐述。
地理课程总目标中增添了一小段文字:“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方面的修订主要集中在对目标阐述的前后顺序和文字表述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增强防范自然灾害”、“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等内容。已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吴传钧先生曾经在审定地理课程标准时说过,“因地制宜”是经济地理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用很大,要大力宣传。这次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中补充这一条目标,而且是属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体现了对“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视。增加的其他内容则反映了近些年社会发展对强化学生“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观的迫切要求。与此相对应,课程内容部分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例如,“地球与地图”部分将“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这一条“标准”修订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国地理部分将“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这条“标准”修订为“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均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三)删减不适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删减了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或是因为实验证明该内容相对难度较大,不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或者因为与其他学科有重合,而在其他学科学习更恰当。例如,在“世界地理”部分删去“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等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等内容;“中国地理”部分删去“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有关资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等的内容;“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的标准要求过高,修改为“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在确定具体的删减内容时,一方面要根据实验区教师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考虑删减该项内容是否会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以原“世界地理”中“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的内容为例,该项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不少困难,究其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事实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这两个概念在实际中使用存在模糊不清的状况,有些经常讲到的大国,人们都很难确切地将其划到某个国家分类中。这样的概念还要求学生“运用数据和实例”学习就更加困难,而删减这样的内容并不会对初中学生地理认知结构的形成造成缺陷,所以修订时做了删减。
再例如,“世界地理”部分删除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就是考虑到该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有交叉且地理性不强的问题。
(四)明确或细化标准的要求
此次修订中,对实验区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一些“内容标准”加以修订,对部分“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做了修饰。
根据实验区教师的反馈意见,这次修订修改了一些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分解了某些标准,以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国地理”中“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这条“标准”被认为过于笼统,不便于教师把握,这次修订为“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适当补充必要的内容
在初中学生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考虑到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和身心发展,更好地反映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课程标准适当补充增加了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必需的,以及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新内容。例如,“地球与地图”部分“地球和地球仪”单元增加了一条“标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在“中国地理”中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以及“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要求,因为关于外流河、内流河及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水资源的知识和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国情,对于学生的生活及终身发展都是非常有用的;补充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也是为了使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六)重新整合“活动建议”
“课程内容”部分的“活动建议”是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幅度较大的部分,主要解决了原有“活动建议”比较零散的问题。修订后的“活动建议”先用一句话概括与相关部分内容最适合的活动方式,再列举一些具体建议。例如,在“地球与地球仪”部分,“活动建议”为:“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例如,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
(七)增强“实施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实施建议”仍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只是顺序有所调整。修订后的“实施建议”增强了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的相关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建议”强调了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和课程标准的作用,指出教学中“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从“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删去了原有的教学案例”,改用举例的方式。
“评价建议”部分根据lunwen.1Kejian.com 第一论文网实验区教师和课程评价专家的意见进行了重写,从“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四个方面展开阐述,提出“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强调“评价应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建议“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指出“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与“教学建议”一样,“评价建议”部分也删除了原有的评价“案例”。通过举例,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分别进行了剖析。建议的评价方法有“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方法”等。“评价建议”最后指出:“给学生作出评价结论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教材编写建议”修订后明确指出,地理教材不仅仅是指教科书或课本,还包括“教师教学用书、地理图册等”,但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以对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建议为主,提出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要“使地理教科书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教材编写建议”仍从五个方面阐述,但具体表述进行了修订,改为“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设计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法引导功能”和“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内容呈现方式”,更加明确地理教科书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
修订后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在阐述“建设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时,增加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的要求;新增了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为标题的建议,指出“有条件的教师可以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取各种适用于地理教学的电子资源,如地理图像、地理视频、地理动画、地理书籍、电子教案等。网络资源的特点是形式多样、数量巨大、获取方便、内容新颖、成本较低,是地理教学极为重要的资源库”,体现了新课程“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等课程理念的综合精神,并为地理教师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提供了具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