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实施文化农村发展战略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桂林,面向西部,探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困境,提出文化农村发展战略,认识其重要性,挖掘和培育传统农村文化,探索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文化 战略
建党90周年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提出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课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灵魂的发展。同时,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要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就必须以“文化农村”为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一、农村文化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一个值得重新仔细研究的课题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繁荣,农村文化兴则文化建设兴。
(一)农村文化建设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哲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执政的主要思路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七大不仅提出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中央执政理念已进入到现在的“和谐”阶段。和谐的标准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和”,主张“和为贵”;“十一五”规划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就是要构建“和谐农村”。农村和谐则社会和谐,农村稳则社会稳。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种新的农村社会状态,这里关键在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达到一个新的状态,实现乡风文明、和谐。“乡风文明”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范畴,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运用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区域内农村居民的需求。“乡风文明”是与时俱进提出的一个“和谐”概念,充分体现了文化农村在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农村的价值所在。
(二)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火车头”
实现农村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是先进的理论指导。文化发展的理论是一种基础性的“系统设置”,为认识与把握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工具。在“和谐”理论掣肘下,中国农村开始了文化农村发展模式新探索。文化农村是以农民为主要参与者、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以文化产业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新农村形态,其突出特征是农村的文化资源与精神生产成为推动农村自身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核心机制。文化农村提出的意义在于,肯定了文化发展对于缓解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探索走出现代农村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对改革和解放文化生产力,转变中国农村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引领与示范性意义。
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没有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就不会有新型农民的诞生。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优质、高效、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和农民增收,都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快乡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要求培育农村居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同样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文明守法,又有责任感的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文化农村的建设作为构建“和谐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才能促进“乡风文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构建“和谐农村”。
(三)文化“软实力”对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评价说:“在近代以前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国际社会认为,随着孔子学院席卷全球,以使用者的数量来看,汉语将在10年内取代英语,成为互联网
上最重要的用语。这将大大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在经济“寒冬”中,人们更需要通过文化娱乐来缓解压力、调整心态。2008年,美国深陷金融危机,电影票房收入却创历史新高;《叶问》等影片广受欢迎,反映了中华民族英雄气概,激发了人们共克时艰的信念。2011年3月,“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赴北美洲巡回演出,加拿大总理哈帕盛赞为“展示无与伦比的中国文化”。
文化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活动和成果,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早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歌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会议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终目标……”这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发展的目标定义为文化的繁荣。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韩日两国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战略,成就了韩国的“电影奇迹”和日本的“儿童动漫文化”。由此可见,农村文化的繁荣是民族文化的繁荣,民族文化的繁荣是国家文化的繁荣和综合国力的强大。借鉴国际认同和发展趋势,建设农村文化,实现文化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农村,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文化是催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新方式
研究当前农村文化现状,面对文化经济化,只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
(一)突出的现实问题急需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还是令人堪忧。“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落后地区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村文化:①文化设施落后。据2009年报道,全国有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1/4。经费欠缺,人员素质低,经营困难,运转不正常。2009年广西共有1 125个乡镇文化站,其中设施面积达标(400m2以上)的有505个,只占总数的45%。建有文化室、图书室的行政村约占总数的10%。②文化队伍逐渐萎缩。现在县级以下文化队伍中专业人员少,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文艺创作人员奇缺,农村传统戏曲艺术及民间民俗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同时,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也乘虚而入,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大量民俗文化无法得以传承,传统节日也在逐渐消亡,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大量农村年轻人涌入城市打工赚钱,留下的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即使有参加民间民俗文化的人也多数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③文体活动贫乏单调。一般每年春节乡镇才举行全镇性的文体活动。平时,居民集中的村(屯)只有中老年人在商店及附近人员易集中的地方开展带有较小赌博性质的娱乐活动。在农闲时,玩起了扑克牌、麻将、地下“六合彩”。尤其是在两广地区,“地下六合彩”传到农村后,许多村民都迷上了赌“彩”,见面就讲“码”。赌博恶习害苦了许多人,还助长了农村歪风邪气和封建迷信活动,从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诱发了一系列违法乱纪行为和不良事件。④农民收入低,新农村建设自筹资金难以落实。2009年,广西农民人均收入为3 080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 726元,所剩354元对大多数农村居民而言,新农村建设要求配套的水、电、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费用难以承受。
(二)文化是催生知识与经济结合的新的增长极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在不断更新。以智能化为代表的第三代生产力的重要特征是“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当代文化经济科技的一体化趋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转型期,社会是在文化旗帜下进行生产和消费,而生产和消费都是文化。面对世界文化大发展趋势,桂林市临桂县五通镇“三皮面”(树皮、猪皮、牛皮画)文化产业,有500户农户直接参与,年产值达4 000多万元,足以表明文化可以繁荣地方经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相当长的课题。因此,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化的经济化,说明文化因素已进入市场,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着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实力。韩国在1970年就把农村开发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开展了以精神启蒙为第一要务的“新农村运动”,给农民“精神启发”,倡导“勤勉、自助、合作”的农村文化,在2000年人均GDP就达14 000美元;日本则开展了“一村一品”运动,培养农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农村文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两国都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或战略产业引向农村,不仅有发展民族文化、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的考量,更有使文化进入当代经济发展的整体机制之中的独到眼光。
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就能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弘扬传统文化,需要的是传承精良文化,吸取民族文化精髓。据2009年报道,桂林市恭城县莲花镇红岩村,为改变农村文化中的“封闭与贫困”现象,自筹资金组建了乡村艺术团,把身边的人和事自编成文艺节目到各村巡回演出,用丰富的村民文化生活来驱走赌博风,改变了“除了看电视、打牌赌钱,很少其他高尚娱乐活动”的局面。在其带动下,周边村屯也先后建立了锣鼓队、艺术团,大大地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减少了农村因黄、赌、毒等引发的各种刑事犯罪,促进了农村和谐发展。
三、打造文化农村,彰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路径与启示
与城市文化产业相比,农村文化及产业还处于萌芽状态,但也有一定的优势。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应牢牢立足本土,走特色发展之路。以广西《八桂大歌》、桂林《大儒还乡》等一批民族歌舞剧作在全国摘金夺银;桂林市兴安县乐满地被文化部定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良好势头将引导各方面有利因素和潜在机遇,引发一个经济区文化消费“井喷”期。同时也表明,文化战略的提出,文化农村的建设是现实的可以实现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时代需求的。文化的发展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社会持续性发展平台。文化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抓住机遇是一个历史性挑战。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既要大力推动城乡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同时还必须大力推动城乡文化事业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大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外和对外开放的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人是文化的主体,天性的丰富完整和文化发展提升是同一个过程。农村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提升农村居民素质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在于真正认识到农村、农民和农业应该而且完全可以融入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只有农村、农民和农业实现了现代化,中国在整体上才真正跨入现代社会的门槛。因此,新农村建设追切要求各级领导辅之以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借鉴韩、日两国发展农村的经验,发现农民作为“文化”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对社会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科学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谐发展,更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张扬。如果忽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发展就是片面的,就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文化农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挖掘和培育民间民俗传统农村文化壮大农村经济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广大农民群众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民间民俗和传统耕作文化,并为丰富民族和农村文化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素有“歌海之子”称号的壮族音乐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广西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范西姆教授首次在壮乡发现了壮族三声部民歌“三顿欢”,获得国内外首肯;以大桂林为例,龙胜县大塘湾原始山赛“土鸡土酒土白菜,桑江河鱼最可爱”与自然最完美和声的民俗文化;资源县“七月半河灯节”;兴安县的“桂林米粉节”;“中国魅力乡村”——恭城县红岩村的“农家乐”、“农家饭”乡村旅游文化;平乐县瑶族婚嫁哭嫁歌、妈祖文化——太婆出游节;阳朔县打造如诗如画、永不落幕的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的产业化运作,至今演出总场次已超过1 000场,观众满意指数达78.7%,直接票房收入过2亿元,演出还带动了当地公交、宾馆、饮食、娱乐,拉动了房地产和农家乐。文化品牌的创建,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良性循环无疑直接受益于农村。
由于长期认识误区,民间民俗和传统农村文化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或经费紧张难以为继的局面,有些还面临消失的危险,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急需国家保护。韩国抢先申遗“端午节”,2008年对传统节日实行休假制度亦为佐证。因此,今后在建设农村文化中,要大力挖掘和培育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民俗传统耕作文化。要通过传统的节庆举办民间民俗文化大赛,以刺激各地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让广大农村居民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远离“黄、赌、毒”。要加强民间艺人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使农村民俗文化能够发扬光大。据报道,2009年永福县邀请桂林市群众艺术馆5名专业教师,对全县9个乡镇40多支彩调队进行为期6天的培训,让民间艺人“白天忙播秧,晚上乐学唱”,满足农村居民对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
(三)塑造“和谐文化”,发展文化农村产业
农村文化产业必须立足本土,以农村为重点:一是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的资金投入和文化设施建设。2009年我国文化事业费158亿元,而用于农村的仅44.6亿元,平均每个农村居民享有的文化事业费只有1.48元。振兴文化产业,离不开政府培育、经济投入、科技支持。桂林市“文化立市”应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二是加快推进农村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立以县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服务到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力争到2012年实现“村村通”,建设信息化、网络化农村,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先进的科学文化更好地传到千家万户。三是塑造新型农民,奏响和谐农村主旋律。通过新农村建设运动,以具有感召力的活动和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文化宣传方式,塑造新一代农民。新一代农民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要开展和谐农村文化建设,学习华西村前任党支部书记吴仁宝,注重倡导“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的精神。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配套文化站、科普活动室、农家书屋,建设好“爱党爱国爱农村,爱亲爱友爱自己”等“六爱”的教育文化广场,每月组织以文育人、寓教于乐的广场演出,弘扬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我们坚信,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文化农村战略的实施,在建党100周年时,中国的农村会更美好。
《谈实施文化农村发展战略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