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57365.com -> 论文中心 -> 法律论文 -> 法史学论文 -> 论文内容

外出务工与农民现代性的获得_法史学论文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法史学论文    收藏本页
外出务工与农民现代性的获得  
发布时间: 2003-6-15  作者:郭正林 周大鸣  
 〔摘要〕本文依据实地调查资料,通过对华南一个以外出务工为主的村落的剖析,揭示了外出务工对原住地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个人现代性获得的社会背景和条件,阐述了外出务工对农民获得现代性的作用及过程。我们的结论是农民跨区域自由流动,既促进了村落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个人现代性的获得。

   〔关键词〕外出务工个人现代性生活方式转变

   外出务工是我国内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主要形式。外出务工既给务工地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使劳务输出地发生了社会变迁。农民观念现代性获得的过程,就是变化之一。本文从一个村落农民外出务工的行为,探讨了人口流动对农民观念转变的影响。

   农民现代性获得的社会背景

   钟水村隶属于湖南嘉禾县钟水乡,本村由3个自然村构成,分成5个小组,共163户570人,其中劳动力352人;耕地面积352亩,其中旱地82亩,人均口粮田只有0 52亩。此外还有150亩茶山,30亩山塘。钟水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疾、资源贫乏,可以称得上是“穷山恶水”。1994年本村人均年收入629元,没有达到嘉禾县的人均收入水平(920元)。这个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

   “现代性”(modernity)与“传统性”(traditionatity)是相对应的概念。现代性是个人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一种新状态标志,获得现代性则是一个过程,是从传统性较多的个人向现代性较多的个人的状态转变。这一过程也就是人的现代化。

   钟水村是个发展中的村落。传统性特征比较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如下3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从姓氏结构来看,传统性色彩浓厚的村落,村民姓氏比较单纯,即使是一个复姓村落,也存在一个大姓占主要地位的状况。同姓的家庭一般构成宗族,村落内部存在一种同宗共族的认同感或文化同质性。而不象都市社会,姓氏复杂,人们不会因同姓氏而产生认同感。钟水村共有163户,161户是郭姓,只有两户姓李,而且其中一户已改姓郭。在人口变动方面,除婚嫁关系外,本村呈封闭状态,人口的增减主要取决于生老病死这些自然原因。

   第二,从辈份关系来看,中国传统村落社会,一般存在宗族关系与观念。体现这种观念的一是划分辈份,二是用族谱明确辈份关系,三是依辈份的高低确定个人在宗族中的地位。在钟水村,人们的宗族观念明显淡漠了,村民的地位并不决定于辈份的高低,但是,辈份关系仍然可以明确地划分出来。传统性较强的人趋向于依族谱规定取名。通过分析不同辈份村民的姓名可以发现,辈份越低的人越趋向于不按族谱规定取名,这就体现了村民的现代性增强的趋势。依郭氏族谱〔1〕,我们整理出表1。
   表1钟水村辈份分析表

   辈份 按字辈取名 不按字辈取名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朝 6 60.00 4 40.00

   廷 38 60.32 25 39.68

   有 38 41.30 54 58.70

   高 7 12.28 50 87.72

   合计 89 40.09 133 59.91

   上表显示出,字辈越低的人,越不根据族谱规定取名。“朝”字辈与“廷”字辈两代之间,对辈份的认同基本保持不变,而从“廷”字辈发展到“有”字辈,对辈份的认同明显降低(降低19个百分点),而从“有”字辈发展到“高”字辈,这种认同迅速降低,87 72%的人已不按字辈取名。表明“有”字辈的人比“廷”字辈的人的现代性程度要高的多。

   第三,从产业结构来看,钟水村没有工业,是一个纯农业社区。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种植稻谷、饲养生猪和一些传统小手工业。(见表2)

   表21994年钟水村经济收益统计表(%)
   收入项目 农业收入 牧渔收入 林业收入 外出收入 其它收入

   占总收入比重 58.98 24.85 0.94 11.81 3.42

   本村的传统手工业制品是水勺和竹筷等。这一手艺已相传7代。1958年“大跃进”村里的树木、竹林被连根拔除,这种“草根工业”由此衰败。1981年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手工业者都自立门户,村集体办的手工加工企业随之瓦解。现在,村民家庭加工生产的主要有竹筷、水勺、高梁扫帚、豆腐等。

   以上分析表明,钟水村是个传统型纯农业村落。但改革开放以来,开始了本村现代化的步伐。从整体上来看,电力、公路、大众传媒、体制变革、外出务工,特别是外出务工成为促使村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转向现代的重要动力。

   电的导入是促使钟水村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1978年以前,村里年年靠吃返销粮、救济粮度日,原因就是缺乏电力,不能把村边的河水抽上来灌溉农田。1978年政府投资解决了生产用电,几年后摔掉了吃返销的帽子,而且每年还上缴1万斤左右的公粮。1979年,政府又投资1万元,解决了本村的生活用电,有了照明电,人们晚上可以看电视、听收音机、读书、打牌聊天等等。电的导入是村民开始获得现代生活方式的基本物质条件。

   交通条件的改善是本村走向现代的另一重要条件。过去,村民进城赶墟,要乘渡船,路也全是石板小经,不能通机动车。1982年有了公路和桥梁以后,村民赶墟、走亲戚改乘“乡村巴士”(手扶拖拉机),十分便利,扩大了本村与外界的联系和开放程度。

   过去乡邮每星期才送1次信件,现在每两天就送1次信件报纸。过去农民搞副业、“抓现金”,有一定的制度约束,个人副业收入的一部分要上缴集体,同时农民也没有外出流动的自由。因此外出搞副业的人很少,当时钟水村就只有3人。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家庭拥有自主经营的权利,政策鼓励农民多种经营,增加副业收入,因而从1984年开始,外出务工、抓副业的人数逐渐增多,到1989年出现高潮。初时,村民只是在县城或附近一带找事做,后来逐步流向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据嘉禾县有关部门统计,1993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5 6万人(主要南下广东), 仅邮寄回的钱就达1 6亿元。现在政府支持农民外出打工,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的更新,政府管理职能和观念的转变,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这是农民能够外出务工,从而增强现代意识、获得个人现代性的政治条件。

   二、外出务工与个人现代性获得

   在一个长期封闭的纯农业社会,村民不投入外界的工业化浪潮,就不可能直接体验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脉搏。外出务工就是村落农民体验现代工业和都市生活的行为。

   笔者从以下方面,分析钟水村外出务工对人们获得现代性的作用和表现。

   (一)离开村庄的频度

   传统人趋向于固守家门,不愿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新观念。而一个具有较多现代性的人,则愿意远离家园,体验和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谋求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美国学者英克尔斯曾经描述了这两类人的特征〔2〕。

   钟水村农民的外出地主要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离开家乡有500多公里。调查发现,许多人1年多次往返。一是他们大多不能丢掉家庭的农业收入(参见表3),需要兼顾两头;二是本村许多外出务工者主要在厂外干苦力,大体上属于英克尔斯所描绘的城市非工厂工人。与进厂打工者(即英克尔斯所谓的工厂工人)相比,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比较差,但不受企业过于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约束,拥有更多的流动自由。因而,他们往返村落的频度大,既在家“抓粮食” 又在外“抓现金”〔3〕。

   表3钟水村人口与劳动力调查统计表

   项目 人口 劳动力L 外出劳力FL FL/L(%)

   础徕脚 112 40 38 95.00

   新屋场 237 140 66 47.14

   老屋场 213 117 44 37.60

   合计 562 294 148 50.34

   (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适应性是人的潜在能力。传统人习惯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规范,对新的生活环境及社会关系的适应能力比较差。现代人则不仅能够理解和尊重传统,更重要的是他具备较强的适应新生活方式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钟水村打工者的经历表明,在外经历的时间越长、越复杂,就越能适应当地的社会生活环境。

   (三)生活方式的转变

   调查发现,本村在衣食住和闲暇生活等方面,外出打工前后变化很大。就穿着而言,妇女的穿着开始讲究式样和花色,四季比较分明,一改过去那种四季不分的篮黑遮膝传统服装。女孩子的穿着与城市姑娘趋同,讲究新潮与式样。男人的服装也开始讲究布料的质地和式样的季节性,很少人再穿家织的粗布衣。年轻人大多穿西装、夹克、皮衣等新款式服装。过去村里人主要穿家制的布鞋、草鞋和“解放鞋”。现在家制布鞋很少见,草鞋几乎绝迹,“解放鞋”主要是中老年人穿,年轻人主要穿皮鞋和“波鞋”。

   住房变化在钟水村最为明显。建房是农民家庭的大事,农民年积月累就是为了建房。调查资料表明,靠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hxsw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57365.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