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认知语用学;关联理论;认知语言学;认知视角
1 新认知语用学的研究目标和对象
利用当代CL的理论分析框架对语言交际开展认知研究,可以称为“新认知语用学”(Neo-Cognitive Pragma—tics)。具体说来,新认知语用学旨在运用依据人类基本认知方式(王寅2007:封底)解释语言现象的cL基本原理解释言语产生和理解、语用推理和会话含意。显然,这一研究思路远远比基于宏观、笼统、普遍关联假设的认知语用学更具体。我们不妨将其称为微观认知语用学,而将基于关联理论的认知语用研究称做宏观认知语用学。
如此看来,“认知语用学”作为一个包容范围最广的术语,指称的则是包括上述两种思路的认知语用研究。这是熊学亮在其1999年的专著中所采取的做法。他指出,“普通语用学通常结合心理和物理的语境因素来解释话语,而认知语用学则主要通过认知(社会心理因素)来寻找人脑里规律性的东西,因此可以把认知语用学看成是当代普通语用学的一个分支”(熊学亮1999:2)。在他看来,认知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典型语用过程或场合的知识,这种知识从语用经验中抽象出来后,通过某种升华,已经存人人的长期记忆知识结构”,诸如以言行事,会话含意,认知语境(包括知识草案、心理图式、社会心理表征等),语用推理,语用规约化,认知语法等都在认知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中。笔者认为,这是对认知语用学所作的一种广义解读,而在国内一般文献中提及的“认知语用学”往往是对认知语用学的狭义理解,即以关联理论为基本运作模式的语用学研究(何自然冉永平1998)。
就实质而言,新认知语用学是关于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其基本特点是在当代CL理论的指导下考察人们的认知能力、认知经验、认知方式等如何影响话语的产出,探讨话语理解的认知特点、推理过程、制约因素等。从一定意义上讲,新认知语用学甚至可以看作是CL的一个分支。王寅教授指出,认知语用学须要借鉴认知科学的理论框架研究语用与认知、人类交际和思维活动的关系,两个学科可以相互促进(何自然2006:35)。
2 新认知语用学的观点、理论框架和方法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认知科学一直处于为世人瞩目的学科前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它进入语言学领域便产生了CL,而在CL的研究中,语言功能的认知研究,特别是语言在交际中的认知研究是当前CL的重要内容(何自然冉永平2002:209)。笔者进一步认为,语用学研究,特别是认知语用学研究,须要从cL中吸取理论养分,以便更加充分地解释语用现象。Panther&]'homburg(1998),Hemandez&Mendnza(2002)等都作了积极的尝试。
笔者认为,新认知语用学的基本观点至少应该包括:(1)语言反映了其使用者的基本认知方式,从共时看,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与语言表达方式息息相关;从历时角度看,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会固化在语言体系中,从而为语言交际提供表达的框架和资源,使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选择成为可能。(2)在共时交际中,交际双方须要参照(但未必完全或总是局限于)认知经验提供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或理解话语(的字面意义、会话含意、特殊效果等)。(3)话语的产出和理解是一个选择过程,从具体的语言表达选择中可以了解特定认知方式的存在和应用。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认知为语用提供了可能性,语用为认知提供了现实性(陈新仁2008)。因此,cL中的各种理论,如隐喻论、转喻论、原型论、心理空间理论、空间合成理论、构式语法理论等不仅可以深化、修正,甚至颠覆人们对语言组构、运作、变化等机制所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认识,而且可用来解释各种语言使用现象。将CL理论与新认知语用研究实践结合起来的关键在于提供合适的、基于认知经验的理论模块,填补话语处理过程解释方面的连接环节,将整个交际过程在认知框架中有机整合起来,使语用解释符合认知规律。本文下一格部分就示范了认知视角理论如何可以用来具体解释特定的语用现象。
就研究方法而言,笔者认为,在新认知语用学框架下,从特定CL理论出发开展理论修正、建构,探讨基于假设的实验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分析、基于语言之间的对比分析等都是可行的。本文报告的个案研究是一个小型实证性探索。
3 基于认知视角理论的语用个案研究
作为示范,本部分借鉴认知视角(cognitive pempec。five)理论,解释语言使用中视角选取的认知机制和语用效果,旨在说明cL理论可以很具体、很贴切地用来解读语用现象,而且能够使总体上基于关联假定的语用解释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3.1 框架
在介绍认知视角前,我们首先要从框架(frme)说起。作为一个认知范畴,框架是由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Fill—more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Ungerer&Schimd 2001,2006)。所谓框架,是指“相互作用的范畴配置”(configu-ration of ineracfing categories)(Ungerer&Schimd 2001,2006)。图,是文献中一个常被引用的[BUY]框架示例(Fillmore 1977:104,另见Ungerer&Schimd 2001:207):
从图l可以看出,[BUY]框架包括了使用动词buy(或任何语言中表示“购买“意义的动词)描述相关行为或情景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由A,B,c,D分别代替),这些方面是所有购买行为必然共有的(不过笔者认为,c不及另外三个方面更内在),只要提到buy这个行为范畴,就会使人联想起这4个范畴。借鉴这个框架,或具体地说,借鉴这个框架中的4个范畴,人们可以了解buy的词义。可见,框架理论为研究词汇语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当然,这样的描述框架会忽略与购买行为或情景相关的一些次要因素,如购买的场所、商品价格、支付方式等。另外,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下的“购买”也可能会呈现局部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