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57365.com -> 教学教案 -> 历史教案 -> 初一历史教案 -> 教案内容
  • [ 收藏本页教案 ]
  • 第一册第2单元 小结-教学教案

    教案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不详   教案栏目:初一历史教案    收藏本页
    第一册第2单元 小结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历史学科检测中,对秦汉时期历史的考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民族关系、科技文化等,都有题目出现,内容小到如“秦长城起止点”的填空题,大到如“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的列举题,所以在本单元复习中,应将下列内容作为热点:

    1.秦、西汉、东汉统一局面形成情况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2.秦末农争战争和黄中大起义。要掌握它们爆发的背景、过程、结果及结果。

    3.民族关系上,秦汉政权对不同的民族应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4.文化方面重点要掌握领先世界的科技技术

    学习本单元时,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成就几个方面入手:

    政治方面:首先要抓住统一的特点,注意秦、西汉、东汉统一局面形成情况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其次要把握专利集权统治的建立和巩固。再次就要注意秦始皇及汉武帝这两个历史人物,既要认识他们的贡献,也要分析其过错,并从中了解秦亡汉兴的原因。

    社会经济方面:重点要注意两汉时期对黄河的治理及生产技术的改进。

    民族关系方面:注意当时少数的分布是“北匈奴、南越族、西西域”,而秦汉政权对不同的民族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文化方面:重点要掌握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如造纸术、地动仪、麻沸散等;另外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司马迁的《史记》,也是当时的重要文化成就。

    显能测试

    一、选择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A.夏期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2.向秦始皇建议实行群县制的人是( )

    A.李斯 B.蒙恬 C.史禄 D.淳于越

    3.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是在( )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4.东汉的都城是( )

    A.咸阳 B.洛阳 C.长安 D.昆阳

    5.下面几项发明创造,其中出现于东汉时期的是( )

    A.发明耧车 B.发明水排 C.在耕犁上安装犁壁 D.温室栽培蔬菜

    6.东汉明帝时,负责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 )

    A.郑国 B.李冰 C.王景 D.杜诗

    7.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时间是( )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166年

    8.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的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扁鹊 D.葛洪

    9.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是( )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后汉书》

    10.105年,总结劳动人民经验,改进造纸术的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黄帝 D.蔡伦

    二、材料分析题

    11.“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阅读材料回答:

    ①上述材料出自哪支起义军?

    ②这支起义军的领导人是谁?起义爆发于哪一年?

    ③这次起义的作用怎样?

    潜能测试

    12.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回答:

    (1)这段话是谁说的?意思是什么?

    (2)此人的主要贡献提什么?如何评价他?

    三、识图题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仪器叫什么?

    (2)该仪器是何人何时发明的?

    四、问答题

    14.简述两汉与匈奴的和战。

    参考答案

    显能测试

    l.D 2.A 3.D 4.B 5.A 6.C 7.C 8.B 9.B 10.D 11.①黄中军②张角184年③经过黄中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潜能测试 12.①司马迁 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②他写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13.①地动仪 ②张衡 132年

    14.和:①白登之围后,西汉时匈奴“和亲”;②公元前1世纪,呼韩邪单位于向汉称臣;③汉元帝时,昭君出嫁匈;战:①公元前200年,汉高祖抵御匈奴,被围平城白登;②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③汉明帝时,窦固等出击北匈奴。



    第一册第2单元 小结一文由chinesejy教育网www.www.hxswjs.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hxsw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57365.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