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57365.com -> 教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教案内容
  • [ 收藏本页教案 ]
  • 《师说》导学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教案作者:本站   教案来源:本站整理   教案栏目:高一语文教案    收藏本页

    课题:《师说》          曾丽红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翻译文章。
    2、掌握积累文中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4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方法】
    诵读、讨论、点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熟读课文
    2、 学习文章第一段
    3、 积累文言词汇
    【知识链接】
    韩愈,其人:(768——824),字       ,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如贾岛、孟郊、刘叉等。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韩愈不仅是唐代的           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有作品             。
    其事:1、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来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
    2、“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                  “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思想。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3、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学习过程】
    一、解题:《师说》中“说”是一种表议论的文体,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师说”意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二、课文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节奏。  2、读准文章语气、读出作者的感情。
    给下列生字注音:
    谀(      )   苌(     )     聃(      ) 郯(      )  句读(        ) 
    或不焉(      )  欤(      ) 蟠(      ) 经传(       ) 贻(       )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学习第一段
    (一)、字词释义: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是故无贵无贱                   吾师道也                    道之所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文言词汇积累: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 一词多义
    (1) 师                                   (2) 乎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吾从而师之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师道也                       
    (3)其                                (4)而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惑而不从师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从而师之
                      
    5. 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三四段2、归纳积累文言词汇

     一、 字词释义:
    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则耻师焉,惑矣
    惑之不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句读之不知
    小学而大遗           不耻相师                      君子不齿
    圣人无常师           不拘于时                      作师说以贻之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欲也难矣!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文言知识归纳与积累: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一、文本探究: 
    1、这篇文章韩愈说写给谁的?何以见得?韩愈为何专门写文章给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古道”指的是什么?第一段又是如何阐释古人的从师之道的呢? 
        
    3、作者阐释“古道”仅仅是讲道理吗?有没有举例呢? 
      
    4、、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找出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结果?
     5、通过这三组对比,韩愈有何感受?你对哪一组对比的感受最深?
     二、思绪拓展: 
    这篇文章说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他还写给谁看的呢? 
    三、总结:
    记得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这里固然有谦虚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个事实:这个巨人就是韩愈所说的“师”. 
    学到这里,相信很多同学思想的火花还在飞溅,意犹未尽,那就请同学们课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写成一篇文章来和大家交流。
    四、巩固提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众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进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8.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9.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10.对本段文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C.正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 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附:答案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退之    韩昌黎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   《昌黎先生文集》
    二、1.yú  cháng dān  tán   dóu   fǒu  yú  pán  zhuàn   yí
    2、(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1、本来  ;因此 ;道理; 存在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四、1“受”通“授” 传授    2、(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4)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五、 1 师 ① 名词,老师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名词作动词,学习      2、乎①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②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①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②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代词,他的    4.、而(1)连词表承接(2)连词,表转折 (3)连词,表承接    5、之(1)结构助词,的(2)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第二课时
    一、超出;比……低下; 以……为耻;糊涂;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圣人/圣明;愚昧的人/愚昧;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拜别人为师;看不起;固定的;被;赠送。二、翻译重点句子: 1、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4、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三、(一)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 一词多义
    1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6)于其身也  (反称代词,自己)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 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 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三课时
    1、写给李蟠的:作师说以贻之。  
    三条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   不拘于时  
    2、古人的从师学习之道。  分为两层:①、古道的核心:学者必有师 
            ② 、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第二段)   
      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倒数第二段)   
    两个例子点面结合,说服力增强,同时呼应了第一段的说理。使文章对古道的阐释由抽象到具体,渐渐地清晰化、明朗化。 
     4、、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找出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结果?
       耻学于师  于其身则耻师焉  不耻相师   耻师:以从师为耻   
    古圣人――今众人; 对子―――对己; 百工―――士大夫;  对比。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非常痛心(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朗读时,应读出语气。
    家长给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学习; 
    学习好的更有动力成绩更好;学习差的更厌学成绩更差; 
    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贫家子弟学习更刻苦
    二、思绪拓展:  
    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1200多年之后的我们: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
    “唐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四、同步检测:1.D(A.传zhuàn  B.苌cháng  C.蟠pán)2.D(吾从/而师之)3.B(师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5.A.老师B.以……为师C.掌握专门学问或技术的人D.老师 6.C(判断句)7.A.更加B.以……为羞耻C.丢弃D.不屑一提,看不起8.A.宾语前置句B.判断句C.介宾短语后置句D.介宾短语后置句9.C(例句和C是代词,ABD皆为语气词)10.B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hxsw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57365.com 版权所有